[1] |
谢肖霞,刘付明英,彭冲,李延甫. 早期卧位踏车训练对下肢重度烧伤患者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 26(5): 603-606. |
[2] |
张穗浩, 林峰, 董少红. 高强度间歇训练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术后的应用现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 25(6): 696-699. |
[3] |
冯烨, 郭进, 王燕, 王惠芳, 翟华. 早期康复介入对住院工伤患者期望和感知水平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 25(3): 357-362. |
[4] |
朱琳怡, 张子凤, 傅育红, 沈霞. 拇指指腹缺损岛状皮瓣移植术后早期压力疗法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 24(5): 610-614. |
[5] |
黄文柱, 严文, 王志军, 崔淑仪, 麦光怀, 李运方, 谢昭东, 罗子芮. 工伤康复调查制度在早期介入手外伤康复治疗中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 23(10): 1226-1230. |
[6] |
尤炎丽,陈士芳,李转珍,王宏运.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持续康复运动对患者情绪与生活质量的影响①[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11): 1341-1346. |
[7] |
蔡泽坤综述,徐琳,邱健审校. 远程心电监测在心肌梗死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进展①[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1): 75-78. |
[8] |
师伟;李晔紫;赵海滨;杨丹丹;姜天元;李东方;翟瑶瑶. 活血化瘀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CD3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细胞的影响①[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08): 894-899. |
[9] |
梁爱萍. 早期康复训练对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9): 890-891. |
[10] |
邱小芩;肖熙;岑莉莉;李彩艳;陶艳娇. 综合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患者焦虑状况的效果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8): 771-775. |
[11] |
肖军;王洪叶;陈小刚;郭奉洁;王德水;许洪玲;杨爽.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氧自由基的影响及意义[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5): 470-473. |
[12] |
张秀静;赵海滨;王帅;郭梦;许晓英;马迪.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通路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重塑中的作用及祛瘀生新法的干预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4): 329-333. |
[13] |
张建斌;费丽萍;李晓慧;张丽玲.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疗效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11): 1043-1045. |
[14] |
焦俊琴;谢艳丽;王建新. 乳腺癌术后开始康复训练的时间对患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11): 1093-1095. |
[15] |
周霄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西医综合康复护理[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1, 17(9): 895-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