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康海琼,周红俊,刘根林,卫波,郑樱,张缨,郝春霞,王一吉,逯晓蕾,袁媛,蒙倩茹. 脊髓损伤患者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7): 855-858. |
[2] |
赵克聪,张宝翠,范静宇,杨威,王学华,岳晓鑫,曹艳媛,陈瑞坤,刘思妤,闵红巍. 持续性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2): 170-174. |
[3] |
何燕倩,阮兢,冯国栋,林小英,吴杨鹏,万伟霞,蔡弢艺,黄国峰,陈志达,欧建林. 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早期负重在适宜人群中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 26(8): 955-959. |
[4] |
宋红梅, 魏迎辰, 李楠, 王和鸣. 温阳补肾方对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组织中骨保护素和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及其配体mRNA表达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 25(2): 178-183. |
[5] |
唐涛, 苟远涛, 唐俊, 何舰, 牟帅, 赵亮, 臧振峰, 徐练, 杨梅, 李燕. 成都地区成人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 24(8): 970-974. |
[6] |
刘敏,伍贤平,童敏,伍西羽,周金平. 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股骨骨钙、骨生物力学及骨胶原的影响①[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10): 1145-1150. |
[7] |
马跃文;姜冬蕾;于晓彤. 体外冲击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Ⅳ期患者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03): 348-352. |
[8] |
杨健;尚显文;陈思思;刘义. 后路经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9): 885-889. |
[9] |
闵红巍;刘克敏;王安庆;韩新祚;顾蕊. 改良激素法建立早期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4, 20(6): 527-532. |
[10] |
杨物鹏;王哲;丰乃奇;闫占明;王春梅;王淑敏. 经伤椎内固定植骨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07): 680-683. |
[11] |
王蕾;彭吾训;张爱华;邓进;龚跃昆;李世和;胡蕴玉. 双相陶瓷生物骨-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 19(05): 426-431. |
[12] |
沈良册;杨秋红;吴玉玲;吴立红;林建强. 等速训练在股骨骨折制动后膝关节僵硬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2): 162-164. |
[13] |
张开放;郭忠卫;宋焕瑾. 鼠神经生长因子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神经恢复的作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1): 84-86. |
[14] |
崔志刚;刘四海;薛祖军;韩新祚;冯建璞;刘克敏;. 膝关节周围不同部位骨折致膝关节僵直特点分析及早期康复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6(11): 1005-1007. |
[15] |
廖元贵;吴毅;史惟;杨红;朱默. 痉挛型脑瘫患儿髋关节脱位的风险预测[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9, 15(09): 825-8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