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秦彦强, 董浩, 孙迎春, 程先宽, 姚海江. 不同针刺方案对卒中后抑郁大鼠神经递质及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1): 30-37. |
[2] |
刘研,巴赫,赵邓,刘丽,李建飞,王建,李丽. 基于头针的音乐疗法对卒中后抑郁疗效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观察[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1, 27(3): 282-289. |
[3] |
符家武,吴昊,李君良,叶烨,陈婧,周海红,李友. microRNA-137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 26(5): 588-591. |
[4] |
李策, 张备, 白玉龙.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 25(7): 778-782. |
[5] |
柳波, 夏扬, 黄嘉, 杨玺, 刘进, 何逸康.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 25(11): 1348-1351. |
[6] |
张一帆, 白文, 杨嘉颐, 张扬红, 李丽. 电针结合音乐疗法对卒中后抑郁患者磁共振波谱脑神经代谢物变化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 24(8): 924-929. |
[7] |
李泓钰, 王强, 王静, 宋鲁平.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卒中后抑郁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 24(5): 565-570. |
[8] |
李泓钰, 王强, 杜晓霞, 王静, 徐舒, 王曼, 宋鲁平. 近红外脑功能成像对卒中后抑郁神经机制的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8, 24(4): 427-431. |
[9] |
叶靓, 叶祥明, 陶丹红, 沈芳. 音乐治疗对卒中后抑郁伴左侧基底节失语的康复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 23(3): 330-333. |
[10] |
金昊, 柳维林, 林冰冰, 李珑, 彭洪卫, 张秀峰, 宋长明, 黄佳, 陶静, 陈立典. 电针百会、神庭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5-羟色胺1A受体表达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 23(10): 1145-1151. |
[11] |
董晓阳,冯珍.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5-羟色胺2A受体表达的影响①[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4): 404-408. |
[12] |
于治华;王君;樊建华;高红华;高连波.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11): 1256-1259. |
[13] |
张宁 a;d;石玉芝 e;王安心 e;王展 b;d;e;f;王春雪 a;d;e;王拥军 b;d;e.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07): 807-810. |
[14] |
高琳芝a;张爱娟;王素珍b;沈月a. 脑白质疏松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03): 320-322. |
[15] |
李厥宝;叶祥明;程瑞动;朱根应;杨婷. 电针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血流量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02): 192-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