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15, Vol. 21 ›› Issue (12): 1385-1390.
张雯秀 1,段红梅 2,谢雅彬 1,李曼丽 2,杨朝阳 1,李晓光 1
ZHANG Wen-xiu1, DUAN Hong-mei2, XIE Ya-bin1, LI Man-li2, YANG Zhao-yang1, LI Xiao-guang1
摘要: 目的 探讨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AMPA)受体参与大鼠脊髓发育早期突触传递的生理学特点。方法 选取胎龄17 d(E17, n=12)和20 d(E20, n=12)的Wistar大鼠以及新生7 d(P7, n=12)的Wistar大鼠共计36只。胸髓 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免疫荧光染色观察 AMPA受体的分布,电生理平面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MED-64系统)检测 AMPA受体参与突触传递的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EPSP)的变化。结果 E17大鼠脊髓灰质开始出现少量 CaMKⅡ阳性神经元,E20、P7大鼠脊髓周围CaMKⅡ阳性神经元逐渐向内迁移,神经元的数量不断增多。电生理结果显示,E17、E20、P7大鼠诱发的 fEPSP数量依次增多,并能够被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阻断,脊髓灰质内突触联系的空间网络范围显著减小(P<0.001)。结论 AMPA受体参与大鼠脊髓早期发育,并作为脊髓前角神经网络中功能性突触联系的主要兴奋型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