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冬, 徐子涵, 李江, 鞠萍. M1区联合背外侧前额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脑电图θ振幅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1): 87-94. |
[2] |
马圣楠, 柯竟悦, 董洪铭, 李建萍, 张洪浩, 刘超, 沈双, 李古强. 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动态平衡及表面肌电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8): 882-889. |
[3] |
李芳, 霍速, 杜巨豹, 刘秀贞, 李小爽, 宋为群. 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任务导向性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前肢运动障碍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7): 777-781. |
[4] |
崔尧, 丛芳, 黄富表, 曾明, 颜如秀. 不同镜像神经元训练策略下脑与肌肉的活动特征:基于近红外光谱与表面肌电图技术[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7): 782-790. |
[5] |
刘宁, 刘雨泉, 祝斌, 于凌佳, 谭海宁, 杨雍, 李想.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国内应用情况的文献计量学研究[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7): 808-815. |
[6] |
王一吉, 周红俊, 何泽佳, 刘根林, 郑樱, 郝春霞, 卫波, 康海琼, 张缨, 逯晓蕾, 袁媛, 蒙倩茹.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对称性与步态对称性的关系[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6): 639-645. |
[7] |
吴千豪, 侯榕洁, 傅丽媛. 近10年国内外盆底康复的可视化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6): 673-685. |
[8] |
袁媛, 周红俊, 丛欣莹, 刘根林, 卫波, 郑樱, 郝春霞, 张缨, 王一吉, 康海琼, 逯晓蕾, 蒙倩茹. 创伤性颈脊髓损伤程度与磁共振成像的关系[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6): 725-730. |
[9] |
李丹, 王剑雄, 黄茂茂, 胥方元, 曾秋, 李佶钖, 李洋, 夏翠宏, 郑雅丹, 胥章彧, 方雯凤, 万腾刚. 健康中老年女性上下楼梯时下肢肌肉的表面肌电图表现[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6): 731-737. |
[10] |
蒋乐, 杜良杰, 黄富表.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情绪及认知行为分析[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5): 576-581. |
[11] |
郭霜, 谢咏祺, 张良, 张春佳, 彭润, 杨德刚, 杨明亮. 舞蹈致儿童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神经学预后的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5): 582-589. |
[12] |
张园, 杨剑. 基于ICD-11和ICF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康复干预方案及其健康效益:系统综述的系统综述[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12): 1377-1385. |
[13] |
石孝宇, 杨剑. 脊髓损伤患者适应性身体活动及其健康效益:基于ICF的Scoping综述[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12): 1395-1404. |
[14] |
朱旭,刘静,董泽萍,仇大伟. 基于表面肌电图手势动作意图识别的系统综述[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9): 1032-1038. |
[15] |
刘根林,周红俊,李建军,卫波,郑樱,郝春霞,张缨,王一吉,康海琼,逯晓蕾,袁媛,蒙倩茹. 伴并发症脊髓损伤的神经学分类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8): 934-9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