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魏梦力, 钟亚平, 周易文, 桂辉贤, 关烨明, 于婷婷. 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步行双侧下肢肌肉协同模式差异[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4, 30(1): 95-104. |
[2] |
马圣楠, 柯竟悦, 董洪铭, 李建萍, 张洪浩, 刘超, 沈双, 李古强. 核心稳定性训练干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动态平衡及表面肌电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3, 29(8): 882-889. |
[3] |
马玉宝,王晨曦,高维广,樊志娇,马全胜,孙凤龙. 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足偏角和足底冲量的影响[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9): 1096-1103. |
[4] |
王龙平,杨学宁,曾斌,徐光青. 6分钟步行试验在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前评估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2, 28(2): 242-248. |
[5] |
张咏梅,席淑新. 喉切除术后吞咽障碍的发生机制及康复研究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 26(8): 908-912. |
[6] |
季程程,杨鹏飞,张信波,王兴. 神经肌肉训练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 26(8): 917-922. |
[7] |
施明,潘文平,曾明,林斯捷,李岩,吴华,王伟国. 虚拟现实平衡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20, 26(12): 1458-1463. |
[8] |
刘晓磊, 章耀华, 郭恒冰, 李强, 杨阳, 杨华清. 本体觉促进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和姿势控制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 25(4): 472-476. |
[9] |
田金辉, 李志远, 刘法敬, 刘炳智, 李晓东, 苗洁. 颈后伸肌附着点重建椎管成形术对累及C2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 25(2): 224-229. |
[10] |
孟昭建, 张明, 梁锦伦. 基于磁共振成像残肢三维重建模型设计的压紧/释放型大腿假肢接受腔[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9, 25(10): 1197-1201. |
[11] |
李军, 王冲, 杜良杰, 刘宏炜, 杨明亮, 高峰, 郭韵, 陈亮, 杨德刚, 宫慧明, 李建军. 颈段脊髓损伤患者上肢功能重建手术认知度的问卷调查[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7, 23(2): 217-220. |
[12] |
郭韵,杜良杰,李建军,杨明亮,李军,冯雨桐,唐丽,刘长彬,高峰.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的神经肌肉功能重塑①[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6, 22(1): 65-68. |
[13] |
贾彦梅;郑红云;车俊艳;李慧兰;李彦君;宋杰. 颈髓损伤患者胸式呼吸重建术围手术期康复护理[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12): 1462-1465. |
[14] |
雷从杰;钟慧;沈晓华;魏清川;高强 . 强化肩胛带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07): 826-829. |
[15] |
陈立科;吴波;陈四华;唐畅宇;周先培;徐昱. 股前外侧皮瓣皮神经吻合对手背软组织缺损感觉重建的效果[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5, 21(07): 845-848. |